高清视频在线观看!
亚洲 日韩 国产 欧美 中文 VIP专区 御女 学生
上传
移动端
扫一扫,手机上浏览
上传者:管理员
上传日期:2024-10-03
该视频被 0 位网友打赏过,总额为 0 金币
第五章 停滞期
由1927年至1949年之间,中国教会,包括所有的中国人,经历漫长的抗战和内战时期。在这二十多年中,全国教会许多工作被迫停止下来,信徒增长率缓慢。1927年,教会信徒有四十余万人,但以后增长开始缓慢,并且遭到重重的拦阻,战祸连年,全国人民既深受苦难,教会也必然受苦,至1947年,预算中国的信徒只有八十三万人。有时候,教会所处的环境和教会事工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。圣经教导我们说︰“要祷告、使我们可以敬虔端正,平安无事的度日”。我们必须时时为国家祷告。
1927年是北伐时期,国民革命军扫除军阀割据的局面。1927年3月“南京事件”,一次意外的“教难”,使西方传教士慌乱撤退,整个中国教会面对一个新形势,就是必须自立自传。这时中国的传道人和布道家兴起,代替了外国传教士,这是中国教会进入更独立阶段的适应期。
由1927年至1949年间,中国经历了多次的战争,这二十多年可分为三个阶段。
(一)训政时期(1927至1937年)︰
这是中日战争爆发前的十年,情况比较安定,国民党定都在南京,开始“训政”统治,社会比较安定。这段时期教会还可以布道,当时的布道家也不少。可是国家表面的稳定却包不住内里的“危机”。这时日本已经不断在中国的东北部挑哮,制造借口来吞吃中国。日本在1931,1932,1933年都有侵略中国的举动,教会在日本侵华时损失惨重,教堂被烧毁,被日本军队占领。
(二)中日全面战争时期(1937年至1945年)︰
中日全面战争,中国抗战了八年,是教会的停滞期。1937年7月7日夜,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,制造了“卢沟桥事件”(又称七七事变),由此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。这时期国民党和共产党再度合作,共同抗敌。沦陷时的中国人民,惨受折磨,其中最惨的要算于 “南京大屠杀”。沦陷区的教会,受到敌人的注意和监视。教会的学校、医院大遭破坏,很多学生和工作人员被迫逃亡。当时中国政府被迫退到大后方,教会的文字和布道工作都停止了。
1941年,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,紧接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。1945年8月,美国在日本广岛、长崎投掷了两颗原子弹,随后苏联对日宣战。8月15日,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,抗日战争以胜利而告终。
(三)解放战争时期(1945年至1949年)︰
抗日战争胜利了,中国教会可重新建设,收拾残局。这时教会信徒和会堂数目均有增加,教会学校学生人数也有增长。布道会和奋兴会也纷纷举行。可是,不久又发生战争,1947年,国内战争全面爆发。通货膨胀,国家经济面临崩溃,人心惶惶。1948年共产党发动了著名的“辽沈、淮海、平津”三大战役,消灭和改编了国民党的150万军人。1949年4月,共产党发动了“百万雄师强渡长江”,很快,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从大陆被逐,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。
总言而之,1927年至1949年,是大变动的时期,中国经历内忧和外患,不是对外战争,就是解放战争,实在没有太平日子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教会也不可能平安无事的度日。
第一节 训政时期
一、教会的概况
(一)福音工作︰
教会在中日战争之前和后,都是不遗余力地传福音。在1934年,教会推动一次“五年计划”,目的是复兴教会和复兴信徒,这段时期教会也确实有进步,布道也有收获。
(二)教会的组织︰
(1) 本地化教会的组织
(2) 西方传教士的撤退
(三)教会的社会服务︰
(四)政治的适应︰
教会对政治环境的适应。国民党统治中国时,就有人想取缔宣教的自由,期望藉此打击基督徒。日本侵略中国时,以政治手段来拢络教会。但感谢神!信徒却能应付种种压力。
二、中国教会与政治压力
在1927至1937年这十年中,国民革命军曾努力地建设国家。他们致力于废除不平等条约,以及对工业和农业作出改进。为了使国家安定,于是通过一套“训政时期的约法”,在1928年定都南京后,制定了国家法律的纲要,并于十月通过,成为建国的训政纲要和训政时期的约法。
训政时期的政治压力可分为三个层面来看。
(一)北伐成功以前的反教压力。
(二)教育政策的反教压力。
(三)训政时期约法的反教压力。
三、五年运动与布道工作
(一)五年运动的预备期
要将这些工作推行到全国,肯定是有困难。其中有两方面的困难是比较特殊︰
1、信徒人数调查的困难,各教会都没有准确的会友数目。
2、少数教会领袖抨击“五年运动”传统的传道人,不主张筹办大型的活动,对于调查工作和目标的拟定,更认为不属灵。
(二)五年运动的内容
从1930年到1935年的五年运动,内容包括六样工作大纲:
1、布道事工的扩展︰
2、改进宗教教育︰
3、基督化家庭的提倡︰
4、识字运动︰
5、受托主义︰
6、青年事业的倡导︰
(三)五年运动成功的外围因素
(四)两极化的路线
第二节 抗日时期(沦陷时期;1937-1945年)
一、教会的处境
(一)日本人对教会的态度
日本人对中国的野心一直很大,对于日本侵略中国的行为,教会是坚决反对的。1931年九.一八事件发生后,教会联合抗议,并且把九月廿七日定为“国难祈祷日”。此外,还通过布道家,“艾迪”的联络,致电给各国政府和新闻机构“揭露事实,要求主持公道。1933年3月4日又致电“世界基督教协会”为日本侵略东三省的事主持公义。这一切行动和舆论对日本非常不利,因此日本对中国教会并没有好感。加上教会中有很多知识分子,很有发挥言论的作用和组织反抗的力量,所以战争期间,日本对教会一方面加以逼迫和残杀;另一方面也利用和控制知识分子,对知识分子非常警觉、不肯放过。
此时教会的遭遇这可从三方面来看︰
1、教会与中国同受苦难,同样被轰炸,残杀,没有区别。
2、教会的医院和学校,很快便被日本军兵占领和使用了。
3、日本为了监视和控制教会,为教会设立了“教团”。“教团”是日本用来监视利用和控制中国教会的组织,“教团”的总干事是“石川四郎”。他在上海、山东、汉口、南京、北京、苏州,招募教会参加教团,不参加的一律解散。有些教会为了维持工作和聚会就参加了“教团”。
(二)中国人对教会的态度。
这时大敌当前,国民党和共产党再度合作,进入“共赴国难”的时期。对基督教的态度都改善了,大家对基督教的医疗工作大加赞赏。许多传教士也留下来为中国人民抗日而服务,当中在战争中牺牲的也不少。但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发动后,西方教士成为日本人捉拿对象,当时有二千人抓入集中营,其他被迫离开中国。总而言之,由于教会和传教士在战争中的牺牲和服务。所以这时期的国家政府和国内人士,都对基督教相当尊敬。
二、教会在抗日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及教会的事工
(一)参加世界性的教会会议︰
(二)抗日战争时期,布道和教育事工仍继续维持。
(三)教会在战争时为国家提供了救援和医疗的服务,后方的教会由于没有日本政府的破坏,所以更加活泼和有生气。教会除维持原来的工作外,更增加了救援工作,救济难民和救护伤兵。此外,又收容难民,服务伤兵,发挥爱心和互助的精神。
(四)乡村的建设。
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
1945年8月10日,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。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,以后四、五年的时间,教会与国家一同经历了一些重要的变动。1945年至1949年,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。
一、战后背景
抗战胜利了,但国家并没有真正的太平。国民党内部,争权夺利,形成一片内战的局面,民不聊生。政府官员,贪污腐败,社会生活动荡不安,没有保障。国家经济亦面临崩溃,国家前途,好像黑暗一片。抗战胜利的光荣过去,和平快乐的景象却幻灭,外患方息,解放战争又起。总括来说,当时的危机可归纳为四大方面。
(一)战争危机︰
国、共两党始终在政治上不能取得一致。主后1947年7月,国共和谈彻底失败,战争全面爆发。共产党军队节节胜利,未及一年已占领山东及辽西,换言之,耶稣家庭已在解放军的统治下。主后1949年1月,解放军势如破竹地解放徐州,自此江南门户洞开,国民党政权岌岌可危。2月,国民党宣布政府南迁广州办公,国土已大半被解放。
(二)通货膨胀的经济危机︰
战争一旦爆发,便不免征收兵粮,老百姓负担自然加重,苦不堪言。而政府当局又因战事牵连,无法顾及国家的生产建设。经济面临崩溃,以致通货膨胀无法控制。
(三)人民的焦虑︰
反饥饿和反内战的“示威”兴起,学生集体活动,掀起好几次示威和暴乱的场面。国民政府以高压手段镇压学生,漠视了人民的权利和自由,使人民更加不满。
二、教会重建
虽然局势不安,国家混乱,但教会在这四、五年内还是得到重建,有一番蓬勃的发展。当时教会的布道会和奋兴会纷纷举行,得救人数再度增加。战后的教会在1946年推行一次“三年计划”,希望三年后教会不但可重建,并且能有所发展。
(一)西方宣教士工作方向
第二次世界大战在1945年停止,结束了日本侵占中国的八年时期。教会开始进入复原性的工作,有关当时西方传教士的情况︰
1、大批从西方国家回到中国来。
2、重视移交的工夫,外国传教士自己退到辅助的地位。
3、更加改善和中国人士的关系。
(二)文字与教育事工
(三)三年奋进运动
“三年奋进运动”的时间由1946年冬至1949年冬。“三年运动”的目标是︰
1、增加热心信徒的人数。
2、加强教会的力量,使教会富有生命和能力。
3、再度促使教会合一与合作。
4、 提高社区和国家的精神生活。
这四个目标是很基本和合乎圣经,而且相当全面。不但注重布道和栽培,也注意对国家和社区的影响;不但注重个别教会的成长,也注重教会与教会之间的合作。
这次奋进运动,相比于上次的五年运动,由于通货膨胀和后期许多宣教士的相继离开,影响实在是相当有限。虽然如此,这三年运动还是取得一定的成绩, 1949年,信徒人数已是八十三万五千人,增长了百分之五十六(有统计说当时中国信徒人数有一百七十万人)。在这三年中,堂会从5800间,增加到6500多间,共增长了百分之二十七。
(四)内外合作
据统计,到大陆解放前(1949年),信徒人数已增至八十三万余人,与战前最后一次统计人数(1936年)的五十三万余人相比,已增加了百分之五十三,而教堂的数目也增加到六千五百余所,较战前的统计增加了百分之十二,这都充分显示战后基督教全面复苏的景象。
主日信息—应当自洁的时代
主日信息—耶稣赐下平安
一天一卷新约—罗马书简述
一天一卷新约——约翰叁书
一天一卷—耶利米书详解
一天一卷—以赛亚书详解
第五章 停滞期
由1927年至1949年之间,中国教会,包括所有的中国人,经历漫长的抗战和内战时期。在这二十多年中,全国教会许多工作被迫停止下来,信徒增长率缓慢。1927年,教会信徒有四十余万人,但以后增长开始缓慢,并且遭到重重的拦阻,战祸连年,全国人民既深受苦难,教会也必然受苦,至1947年,预算中国的信徒只有八十三万人。有时候,教会所处的环境和教会事工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。圣经教导我们说︰“要祷告、使我们可以敬虔端正,平安无事的度日”。我们必须时时为国家祷告。
1927年是北伐时期,国民革命军扫除军阀割据的局面。1927年3月“南京事件”,一次意外的“教难”,使西方传教士慌乱撤退,整个中国教会面对一个新形势,就是必须自立自传。这时中国的传道人和布道家兴起,代替了外国传教士,这是中国教会进入更独立阶段的适应期。
由1927年至1949年间,中国经历了多次的战争,这二十多年可分为三个阶段。
(一)训政时期(1927至1937年)︰
这是中日战争爆发前的十年,情况比较安定,国民党定都在南京,开始“训政”统治,社会比较安定。这段时期教会还可以布道,当时的布道家也不少。可是国家表面的稳定却包不住内里的“危机”。这时日本已经不断在中国的东北部挑哮,制造借口来吞吃中国。日本在1931,1932,1933年都有侵略中国的举动,教会在日本侵华时损失惨重,教堂被烧毁,被日本军队占领。
(二)中日全面战争时期(1937年至1945年)︰
中日全面战争,中国抗战了八年,是教会的停滞期。1937年7月7日夜,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,制造了“卢沟桥事件”(又称七七事变),由此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。这时期国民党和共产党再度合作,共同抗敌。沦陷时的中国人民,惨受折磨,其中最惨的要算于 “南京大屠杀”。沦陷区的教会,受到敌人的注意和监视。教会的学校、医院大遭破坏,很多学生和工作人员被迫逃亡。当时中国政府被迫退到大后方,教会的文字和布道工作都停止了。
1941年,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,紧接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。1945年8月,美国在日本广岛、长崎投掷了两颗原子弹,随后苏联对日宣战。8月15日,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,抗日战争以胜利而告终。
(三)解放战争时期(1945年至1949年)︰
抗日战争胜利了,中国教会可重新建设,收拾残局。这时教会信徒和会堂数目均有增加,教会学校学生人数也有增长。布道会和奋兴会也纷纷举行。可是,不久又发生战争,1947年,国内战争全面爆发。通货膨胀,国家经济面临崩溃,人心惶惶。1948年共产党发动了著名的“辽沈、淮海、平津”三大战役,消灭和改编了国民党的150万军人。1949年4月,共产党发动了“百万雄师强渡长江”,很快,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从大陆被逐,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。
总言而之,1927年至1949年,是大变动的时期,中国经历内忧和外患,不是对外战争,就是解放战争,实在没有太平日子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教会也不可能平安无事的度日。
第一节 训政时期
一、教会的概况
(一)福音工作︰
教会在中日战争之前和后,都是不遗余力地传福音。在1934年,教会推动一次“五年计划”,目的是复兴教会和复兴信徒,这段时期教会也确实有进步,布道也有收获。
(二)教会的组织︰
(1) 本地化教会的组织
(2) 西方传教士的撤退
(三)教会的社会服务︰
(四)政治的适应︰
教会对政治环境的适应。国民党统治中国时,就有人想取缔宣教的自由,期望藉此打击基督徒。日本侵略中国时,以政治手段来拢络教会。但感谢神!信徒却能应付种种压力。
二、中国教会与政治压力
在1927至1937年这十年中,国民革命军曾努力地建设国家。他们致力于废除不平等条约,以及对工业和农业作出改进。为了使国家安定,于是通过一套“训政时期的约法”,在1928年定都南京后,制定了国家法律的纲要,并于十月通过,成为建国的训政纲要和训政时期的约法。
训政时期的政治压力可分为三个层面来看。
(一)北伐成功以前的反教压力。
(二)教育政策的反教压力。
(三)训政时期约法的反教压力。
三、五年运动与布道工作
(一)五年运动的预备期
要将这些工作推行到全国,肯定是有困难。其中有两方面的困难是比较特殊︰
1、信徒人数调查的困难,各教会都没有准确的会友数目。
2、少数教会领袖抨击“五年运动”传统的传道人,不主张筹办大型的活动,对于调查工作和目标的拟定,更认为不属灵。
(二)五年运动的内容
从1930年到1935年的五年运动,内容包括六样工作大纲:
1、布道事工的扩展︰
2、改进宗教教育︰
3、基督化家庭的提倡︰
4、识字运动︰
5、受托主义︰
6、青年事业的倡导︰
(三)五年运动成功的外围因素
(四)两极化的路线
第二节 抗日时期(沦陷时期;1937-1945年)
一、教会的处境
(一)日本人对教会的态度
日本人对中国的野心一直很大,对于日本侵略中国的行为,教会是坚决反对的。1931年九.一八事件发生后,教会联合抗议,并且把九月廿七日定为“国难祈祷日”。此外,还通过布道家,“艾迪”的联络,致电给各国政府和新闻机构“揭露事实,要求主持公道。1933年3月4日又致电“世界基督教协会”为日本侵略东三省的事主持公义。这一切行动和舆论对日本非常不利,因此日本对中国教会并没有好感。加上教会中有很多知识分子,很有发挥言论的作用和组织反抗的力量,所以战争期间,日本对教会一方面加以逼迫和残杀;另一方面也利用和控制知识分子,对知识分子非常警觉、不肯放过。
此时教会的遭遇这可从三方面来看︰
1、教会与中国同受苦难,同样被轰炸,残杀,没有区别。
2、教会的医院和学校,很快便被日本军兵占领和使用了。
3、日本为了监视和控制教会,为教会设立了“教团”。“教团”是日本用来监视利用和控制中国教会的组织,“教团”的总干事是“石川四郎”。他在上海、山东、汉口、南京、北京、苏州,招募教会参加教团,不参加的一律解散。有些教会为了维持工作和聚会就参加了“教团”。
(二)中国人对教会的态度。
这时大敌当前,国民党和共产党再度合作,进入“共赴国难”的时期。对基督教的态度都改善了,大家对基督教的医疗工作大加赞赏。许多传教士也留下来为中国人民抗日而服务,当中在战争中牺牲的也不少。但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发动后,西方教士成为日本人捉拿对象,当时有二千人抓入集中营,其他被迫离开中国。总而言之,由于教会和传教士在战争中的牺牲和服务。所以这时期的国家政府和国内人士,都对基督教相当尊敬。
二、教会在抗日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及教会的事工
(一)参加世界性的教会会议︰
(二)抗日战争时期,布道和教育事工仍继续维持。
(三)教会在战争时为国家提供了救援和医疗的服务,后方的教会由于没有日本政府的破坏,所以更加活泼和有生气。教会除维持原来的工作外,更增加了救援工作,救济难民和救护伤兵。此外,又收容难民,服务伤兵,发挥爱心和互助的精神。
(四)乡村的建设。
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
1945年8月10日,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。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,以后四、五年的时间,教会与国家一同经历了一些重要的变动。1945年至1949年,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。
一、战后背景
抗战胜利了,但国家并没有真正的太平。国民党内部,争权夺利,形成一片内战的局面,民不聊生。政府官员,贪污腐败,社会生活动荡不安,没有保障。国家经济亦面临崩溃,国家前途,好像黑暗一片。抗战胜利的光荣过去,和平快乐的景象却幻灭,外患方息,解放战争又起。总括来说,当时的危机可归纳为四大方面。
(一)战争危机︰
国、共两党始终在政治上不能取得一致。主后1947年7月,国共和谈彻底失败,战争全面爆发。共产党军队节节胜利,未及一年已占领山东及辽西,换言之,耶稣家庭已在解放军的统治下。主后1949年1月,解放军势如破竹地解放徐州,自此江南门户洞开,国民党政权岌岌可危。2月,国民党宣布政府南迁广州办公,国土已大半被解放。
(二)通货膨胀的经济危机︰
战争一旦爆发,便不免征收兵粮,老百姓负担自然加重,苦不堪言。而政府当局又因战事牵连,无法顾及国家的生产建设。经济面临崩溃,以致通货膨胀无法控制。
(三)人民的焦虑︰
反饥饿和反内战的“示威”兴起,学生集体活动,掀起好几次示威和暴乱的场面。国民政府以高压手段镇压学生,漠视了人民的权利和自由,使人民更加不满。
二、教会重建
虽然局势不安,国家混乱,但教会在这四、五年内还是得到重建,有一番蓬勃的发展。当时教会的布道会和奋兴会纷纷举行,得救人数再度增加。战后的教会在1946年推行一次“三年计划”,希望三年后教会不但可重建,并且能有所发展。
(一)西方宣教士工作方向
第二次世界大战在1945年停止,结束了日本侵占中国的八年时期。教会开始进入复原性的工作,有关当时西方传教士的情况︰
1、大批从西方国家回到中国来。
2、重视移交的工夫,外国传教士自己退到辅助的地位。
3、更加改善和中国人士的关系。
(二)文字与教育事工
(三)三年奋进运动
“三年奋进运动”的时间由1946年冬至1949年冬。“三年运动”的目标是︰
1、增加热心信徒的人数。
2、加强教会的力量,使教会富有生命和能力。
3、再度促使教会合一与合作。
4、 提高社区和国家的精神生活。
这四个目标是很基本和合乎圣经,而且相当全面。不但注重布道和栽培,也注意对国家和社区的影响;不但注重个别教会的成长,也注重教会与教会之间的合作。
这次奋进运动,相比于上次的五年运动,由于通货膨胀和后期许多宣教士的相继离开,影响实在是相当有限。虽然如此,这三年运动还是取得一定的成绩, 1949年,信徒人数已是八十三万五千人,增长了百分之五十六(有统计说当时中国信徒人数有一百七十万人)。在这三年中,堂会从5800间,增加到6500多间,共增长了百分之二十七。
(四)内外合作
据统计,到大陆解放前(1949年),信徒人数已增至八十三万余人,与战前最后一次统计人数(1936年)的五十三万余人相比,已增加了百分之五十三,而教堂的数目也增加到六千五百余所,较战前的统计增加了百分之十二,这都充分显示战后基督教全面复苏的景象。
热门视频
主日信息—应当自洁的时代
主日信息—耶稣赐下平安
一天一卷新约—罗马书简述
一天一卷新约——约翰叁书
一天一卷—耶利米书详解
一天一卷—以赛亚书详解
打赏排行